隨時可能眩暈甚至心跳停止?中醫治療「病竇症候群」有望免裝節律器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現年50歲葉先生,某天下班後跑步突然眩暈而昏倒,緊急送醫急診,診斷為心臟性暈厥,進一步檢查為病竇症候群,症狀有心搏過慢、每日有多次性心搏停止等問題,最長達2.85秒。經過治療後出院,每日規則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雖然暈厥沒再發作,但仍常感到眩暈、心悸、吸不到氣。回診時醫院建議裝置人工節律器,但葉先生有所顧慮,於是到奇美醫院中醫部部長許堯欽門診求診。

病竇症候群暗藏心跳停搏危機 恐致暈厥突發意外

許堯欽醫師指出,病竇症候群是因為心臟的節律中樞「竇房結」功能退化,導致心跳過慢、停跳或快慢不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盛行率約0.2至0.3%。臨床症狀包括心悸、頭暈、疲倦、眩暈、突發暈厥、胸悶痛等警訊,由於初期僅有輕微不適,常被忽略,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

病竇症候群的心電圖常見的表現為竇性心搏過緩、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偶而會出現心律快慢交替的現象。心搏過慢時,腦、心、腎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輕者感覺周身乏力、頭昏眼花、失眠;嚴重者可引起黑矇、突發性暈厥,表現近似腦血管疾病症狀。心搏過速時,心率可瞬間飆到每分鐘100次以上,症狀類似心絞痛、心臟衰竭或自律神經失調。由於突發性的心臟停搏常導致昏厥,一旦在爬樓梯、騎車、開車等途中發生,可能導致嚴重意外甚至喪命。

病竇症候群病人屬於氣血虧虛 中醫辨證論治有助改善

在中醫臨床上,多數病竇症候群病人屬於氣血虧虛、心陽不振與腎陽虛弱的體質,少部分則屬於痰熱瘀阻導致的心脈不利,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透過補氣養心、溫腎助陽、清熱化痰逐瘀的治療方式,針對不同體質進行調理。

葉先生經過許堯欽醫師診治,辨證為心腎陽虛、氣血不足,用補中益氣湯、八味地黃丸和生脈散加減,搭配藥膳並調整生活型態與運動量。治療二個月後,眩暈、心悸等臨床症狀未再發生,再次檢查心電圖也未出現心搏停止。經過心臟科醫師評估後,確定暫無需裝置人工節律器。目前,葉先生恢復正常生活與運動,後續追蹤已近一年,未再發作心臟不適。

許堯欽醫師指出,病竇症候群除了西醫治療,中醫也是一條可考慮的輔助路線,並且也有不少成功改善案例,尤其適合對人工節律器有疑慮、生活受限,或是裝置後仍有不適的病人來說,透過辨證論治,針對病人的體質與症狀差異,採用中藥方劑、配合藥膳以及生活型態的調整,多管齊下改善症狀和生活品質。

節律器並非免死金牌 調理體質搭配運動才能穩定病情

碰到病竇症候群的病人,心臟科醫師多建議以裝置永久性的人工節律器來穩定控制心跳、防止暈厥,但節律器並非「一裝就一勞永逸」,節律器需每7至10年更換電池,日常生活上也需避免靠近高磁場、強電流或讓身體震動、通電的醫療器材,甚至手機也要與節律器保持距離。

所以有病竇症候群的人除了接受治療,更要從生活中做起,最重要的是運動。許堯欽醫師表示,許多病竇症候群病人擔心運動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其實,只要採取緩和且漸進式的運動方式,避免過度激烈,像是快慢交替走路、太極拳、平甩功等,都能幫助維持身體機能和心臟健康。此外,若在日常生活中出現心悸、胸悶或輕微心律不整時,可試著用手指端按摩內關穴與勞宮穴兩個自我保健穴道,通常3到5分鐘內有機會緩解部分不適。

【延伸閱讀】

病竇症候群最怕突然昏厥! 中醫調理得控制

反覆心律不整、胸悶困擾半年 「這1治療心臟手術」讓他重拾健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9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