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頂撞、失控甚至自傷? 醫曝青春期情緒失衡關鍵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暑假過後,精神醫學門診湧現不少青少年,有人情緒失控、頂撞父母,甚至以傷害生命威脅家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銀光學苑主任袁瑋醫師提醒,青春期是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若情緒問題未及時處理,恐引發失能、自傷等長期影響。

精神困擾比例高 自殺仍列年輕族群前三死因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 6 名 10 至 19 歲青少年,就有 1 人正經歷精神心理問題。在台灣,自殺雖已非全人口前十大死因,但於 15 至 24 歲族群中,長年高居前三。袁瑋醫師指出,這些數字背後,隱藏著許多年輕生命正在掙扎與求助無門的困境。

青春期情緒風暴 生理、心理與環境交織

為什麼青少年特別容易情緒起伏劇烈?袁瑋醫師指出,生理上,青春期荷爾蒙劇烈波動,如同海嘯席捲,使負責情緒的「邊緣系統」過度活躍,而控制情緒的「前額葉」尚未成熟,就像油門踩到底,煞車卻還未裝好。心理層面,包括忽冷忽熱的同儕關係、社群媒體的無止盡比較、自我認同焦慮,以及既想獨立又渴望被保護的內心矛盾,都可能成為情緒壓力來源。環境方面,家庭或社會變化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明顯,他們有許多想法卻未必被聽見,長期下來易產生困惑、無力與挫折感;然而,社會對尋求專業協助仍存污名,導致部分個案延誤就醫。

早期介入可逆轉 情緒教育是預防關鍵

袁瑋醫師強調,「等長大就好」往往是錯誤觀念。青春期若缺乏妥善處理,心理創傷可能延續至成年,在職場、婚姻中重複相同痛苦;反之,能在此階段學會情緒表達與求助的孩子,通常展現更佳韌性,也更懂得照顧心理健康。

建立支持網絡 形成正向循環

青少年若能主動運用資源,如學校輔導室、身心科門診、心理諮商機構,或尋求值得信任的前輩協助,便能在困境中找到出口。同時,家人的陪伴與態度至關重要,若父母能理解荷爾蒙與大腦發展造成的情緒波動,並安排日常相處的輕鬆時光,如運動、看劇或分享時事,便能建立信任基礎。當情況需要時,家長亦應勇於尋求專業協助,包括心理諮商與家庭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此外,政府與社會應積極提供轉介與求助管道,如 1925 安心專線及各級學校的輔導資源,並持續推廣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媒體傳遞包容與正向的價值觀,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化。

父母不需完美 「夠好」已是最大祝福

袁瑋醫師提醒,父母若能成為安全的避風港,孩子更有勇氣探索與求助。研究顯示,當青少年能感受到被接納、理解期望並掌控生活,情緒更穩定、責任感也更高。醫師建議,家長應先照顧好自身心理健康,因為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最佳榜樣與支持。

【延伸閱讀】

覺察叛逆的真正意義!解讀「青春期孩子」的內在需求與成長密碼

孩子成長 父母溝通也要升級!用對方式修復「青春期」的親子關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