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被迫成為「父母」!心理師:親職化跨世代延續創傷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在心理學上,「親職化」是一種令人心痛的現象。心理師余佳容表示,當父母因無力或逃避而無法履行應有的照顧責任時,孩子被迫肩負起成人的角色,成為家庭中的「小大人」。這樣的角色錯置,不僅剝奪了孩子應有的童年,也讓他們在尚未學會自我保護的年紀,就必須承擔起拯救他人的重擔。
童年被迫快速成熟 早早背負家庭壓力
在這些家庭裡,孩子常聽到類似的話語:「你要懂事一點,媽媽很辛苦」、「爸爸工作很累,不要添麻煩」、「你是家裡的希望,要幫助我們」。余佳容心理師指出,看似理所當然的叮嚀,實際上將成人的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
於是,孩子學會察言觀色、安撫大人、壓抑需求。雖然他們表現得比同齡人更懂事、更早熟,但代價是失去被保護的權利,也失去單純享受童年的自由。
無力卻不敢放手 拯救責任重壓
最殘酷的是,父母的困境常以言語或行為灌輸給孩子,使孩子誤以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然而,余佳容心理師提到,現實卻是他們再努力也無法真正改變父母的處境。這種落差讓孩子產生深深的無力與愧疚:「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更努力,爸媽就會快樂?」他們承擔了超出能力範圍的責任,卻始終無法獲得成功,進而強化自我否定與無助感。
家庭角色錯位 界限模糊傷害
余佳容心理師提醒,在健康的家庭中,父母應是保護者與照顧者,孩子則是被呵護與學習依賴的對象。但親職化的家庭中,這些界限完全被打破。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出口,吸收焦慮、憤怒與絕望;他們被迫扮演家庭諮商師、衝突調解者,甚至需要照顧弟妹與分擔經濟壓力。這樣的環境剝奪了他們作為「孩子」的身份,使其難以學會依賴他人或為自身需求發聲。
跨世代創傷延續 從童年持續到成年
親職化不僅影響當下,更可能跨世代延續。余佳容心理師解釋,那些被迫長大的孩子,成年後可能因為缺乏健康的榜樣,而成為不擅承擔責任的父母;或是相反,過度負責,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這些人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困難,容易過度取悅他人、害怕被拋棄,甚至長期缺乏自我價值感。這些都是童年承擔過多壓力所留下的長遠後果。
情緒反應很正常 不必再自責
余佳容心理師呼籲,若你發現自己童年中曾經歷「拯救父母」的情境,請明白:感到憤怒、委屈與被背叛,都是合理的情緒反應。你並不需要因無法改變父母而愧疚,也不必為想逃離這種關係而自責。
事實上,孩子從來就不該承擔大人的問題。那些困境、痛苦與失能,都不屬於孩子的責任。認清這一點,正是走向心理復原與健康關係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好父親」好難做到? 心理師:「陪伴與連結」才是孩子所願
爸爸的憂鬱別忽視! 研究:恐讓孩子更焦躁、反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