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產婦意想不到的殺手 醫師傳授安產三大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35歲孕婦王小姐孕期中有妊娠糖尿病,懷孕後期出現雙下肢水腫狀況,認為只是孕期正常現象不以為意。因胎位不正於38周行剖腹生產,手術後第三天順利出院入產後護理機構。不料隔日早上自行下床後突然昏厥,送醫後發現是肺栓塞。
孕產婦「血管栓塞」死亡率高 居第二大死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2024年《生產事故救濟報告》,2023年孕產婦死亡原因中,「血管栓塞/肺栓塞」高居第二位,佔比高達23.1%,發生突然且死亡率極高,對母嬰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彭依婷提醒,懷孕及產後婦女因生理變化、活動減少等因素,成為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靜脈血栓常以下肢腫脹、疼痛、發紅為主,如血栓脫落進入肺臟,會造成致命的「肺栓塞」,症狀包括胸悶、喘、咳血甚至突然昏厥,死亡率極高。
荷爾蒙變化加上血管壓迫 多重因素疊加增加孕婦血栓風險
彭依婷醫師指出,靜脈血栓是靜脈裡形成了不正常的血塊,阻塞了血液的正常流動,孕婦形成靜脈血栓的原因包括:
- 荷爾蒙的變化會讓血液變得更容易凝固
- 子宮壓迫下肢血管,造成血液循環變慢
- 生產過程中的出血、剖腹產造成的血管創傷
- 產後的活動量減少
另外,如果肥胖、年齡超過35歲、人工生殖、多胞胎、吸菸或長時間臥床等等,更會進一步提升血栓的風險。
出現4大症狀就要注意 特別是小腿
早期發現靜脈血栓的症狀,是避免嚴重併發症的關鍵。常見的徵兆主要發生在單側肢體(特別是小腿),症狀包括:
- 腫脹
- 疼痛
- 皮膚發紅
- 發熱感
如果這些血脫落,隨血液跑到肺部,便可能引發致命的肺栓塞,這時會出現嚴重胸悶、呼吸急促、咳嗽甚至咳血,或不明原因的意識喪失。一旦出現上述任何警訊,務必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醫師傳授安產三原則 降低肺栓塞風險
彭依婷指出,臺灣婦產科醫學會提出了「安產御守」的預防策略,這些方法簡單易行,能大大降低風險:
- 最高風險者(有血栓病史或靜脈栓塞病史者):建議穿著醫療級彈性襪,並在醫師嚴密監測及指導下,使用預防性抗凝劑。
- 高風險者(肥胖、35歲以上、人工生殖、多胞胎、抽菸、長期臥床者):應戒菸、穿著彈性襪,並盡量避免長時間靜止不動。
- 所有產婦:盡早下床活動。自然產後建議在6至8小時內下床,剖腹產後則建議在24小時內盡早下床,並盡早進食。
【延伸閱讀】
20歲女肚子痛就醫竟是靜脈血栓! 醫揭「服用1藥」風險高:有家族史也要當心
久沒動腿腳痠脹?忽略小症狀恐截肢 多做3件事預防靜脈血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25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