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能預防?醫:五大習慣搭配量表小工具 早一步遠離失智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近年來,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但許多人疑惑失智症的盛行率是否真的大幅增加。根據台灣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症盛行率約維持在8%,即每10位老年人中約有1位患有失智症。然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胡朝榮表示,儘管盛行率趨於穩定,但由於高齡人口基數的迅速擴大,總患病人數也持續攀升。
失智症所帶來的衝擊非常直接:它不僅造成記憶、執行能力等認知功能的下降,更有高達七至八成的病患會出現遊走、妄想等「行為與精神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對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家人)構成巨大的身心負擔。從社會層面來看,也將大幅增加國家的醫療、長照支出與經濟負擔。
找出「可逆性」病因 黃金治療期關鍵
胡朝榮院長指出,失智症在醫學上是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所以診斷需同時符合「認知功能退步」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兩大條件。在眾多病因中,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約佔50-60%)和血管性失智症。
然而,胡朝榮院長提醒,臨床上有一群病患的失智症狀是可逆轉或可改善的。早期診斷出可逆病因,對患者恢復具有關鍵意義:
- 藥物與感染因素:部分藥物副作用、腦炎或嚴重感染可能導致類似失智的症狀。
- 營養素缺乏:部分素食者,若未適當補充維生素B12或葉酸,會影響神經認知功能。透過補充相應的營養素,症狀有機會改善。
- 內分泌失調:特別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其臨床表現可能與失智症相似。
- 顱內病灶:腦部外傷(如車禍跌倒)後可能引起顱內出血。此類血塊若能及時透過手術清除,症狀可望獲得改善。
- 假性失智症:嚴重的憂鬱症患者因對外界事物不關心、不與人互動,導致訊息接收與儲存不良,看起來像失智。事實上,這是憂鬱情緒所致,只要積極治療憂鬱症,認知功能通常能恢復。
因此,一旦親友出現任何疑似失智的徵兆,務必及早至醫院檢查,才能分辨病因,避免錯失可逆病情的黃金治療期。
醫院如何評估失智症 測量工具與診斷核心
當患者或家屬因為認知問題就醫時,醫師會使用一系列標準化的工具來進行評估,胡朝榮院長表示,這些工具主要圍繞在兩個核心面向:「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
- 簡易心智量表(MMS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滿分30分,分數越高代表認知功能越好。主要用於測量記憶力、注意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等。
-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這是評估失智嚴重程度的工具,涵蓋六個主要領域,包括認知功能、記憶力、社會參與能力、處理事務能力及自我照護能力等。CDR分數能幫助醫師判斷失智進程的階段。
雖然這些量表提供了客觀的數據參考值,但醫師在診斷上最重視的關鍵原則是:病患目前的狀態與「過去的自己」相比,是否出現了明顯且持續性的退步。
舉例來說,一位高學歷、高智商的專業人士,即使分數仍高於一般常人,但若相較於其過往能力已有明顯下滑,也可能被診斷為失智症或處於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因此,胡朝榮院長強調,量表分數僅是輔助,親屬對患者「改變」的觀察,才是診斷的關鍵所在。
降低失智症機率 養成5個生活習慣
過去認為失智症不可預防,但流行病學研究已證實,胡朝榮院長指出,透過控制特定危險因子,確實能降低發病風險。從年輕到老年,影響失智風險的因素包括:年輕時的教育程度(認知儲備)、中年時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三高),以及老年時的聽力、視力下降和社會孤獨。
胡朝榮院長建議,若能養成以下5個習慣,將有助於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 規律運動:運動的重點在於持續性。無論是太極拳、慢走或舞蹈,只要在不傷害身體的前提下,盡量每天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讓心跳有所增加。規律的身體活動能促進大腦血液循環。
- 持續動腦:多學習、多思考是儲存「腦本」的最佳方式。年輕時累積的認知儲備越雄厚,日後越有本錢對抗大腦退化。
- 控制血管危險因子:務必積極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這些因素會直接影響腦部血管健康,是血管性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重要危險因子。
- 地中海型飲食:飲食形態應以多蔬果、多白肉、少紅肉為原則。強調攝取橄欖油、堅果、全穀物等。也可善用本地食材,如苦茶油、優質茶飲等。
- 積極社交:孤獨感是老年失智的高風險因子。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多與他人互動交流,保持人際連結,能有效刺激大腦、降低風險。
多一點陪伴 才能早一步察覺
面對失智症的挑戰,最重要的兩件事是早一步察覺和積極預防。對於家庭成員,特別是年輕人,必須有意識地撥出時間與長輩相處,而不是讓手機、工作佔據所有時間。唯有密切的關心與觀察,才能察覺長輩行為或認知上的微小變化,從而尋求早期診斷。
同時,胡朝榮院長呼籲,所有民眾,無論年紀,都應將「降低失智症的5個習慣」融入日常生活,從現在開始累積健康本錢,為自己和家人的未來健康做出最積極的準備。
【延伸閱讀】
如何預防失智症?醫師提醒三大關鍵:正視、檢查、預防
失智不只老人!醫:中壯年表達困難、行為改變當心是年輕型失智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3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