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脊椎滑脫」易腿麻、走不遠 醫:正確治療才能維持行走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退化性脊椎滑脫是常見於中老年人的脊椎問題,指的是,由於年齡增長導致脊椎結構退化,椎骨出現不正常的滑動移位。隨著年齡增長,脊椎骨頭之間的椎間盤軟骨,會逐漸磨損、變薄,韌帶和關節也會鬆弛,讓原本緊密排列的椎骨變得不穩定。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暨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哲瑋指出,女性因停經後骨質流失,更容易發生此退化性改變,所以50歲以上女性發生脊椎滑脫的機率較男性高。
不是普通的下背痛!醫:脊椎滑脫可能壓迫坐骨神經
劉哲瑋醫師說明,滑脫最常見於腰椎(如第四、五節腰椎)承受壓力最大的部位,也可能發生在頸椎。由於脊椎不穩定,一些長輩會出現姿勢性下背痛、久站或坐後腰背痠痛,改變姿勢或休息後可能稍微舒緩。如果滑脫的椎骨,壓迫到附近的神經,還可能引起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從臀部沿大腿、小腿往下的刺痛或麻木感,腿腳可能變得無力。
有些患者描述一站久或走遠路,腿就麻得走不動,必須停下休息(這稱為間歇性神經性跛行)。嚴重時,腳踝抬不太起來,甚至影響行走能力,連日常活動都受到限制。
保守治療無效要及時評估手術 微創脊椎手術減壓又穩定
輕微的脊椎滑脫,醫師通常會先以保守治療觀察,包括休息、配戴支撐背架、物理治療(復健運動)和藥物止痛消炎等,以減輕症狀。然而,若經過數週至數月保守治療無效,疼痛持續加重,出現明顯神經壓迫症狀(如腳麻無力、走路困難),醫師可能會建議手術治療。
手術的主要目的是減壓和固定:一方面解除神經壓迫的來源,另一方面穩定滑脫的椎骨,預防再度移位。現在的醫療進步,很常採用微創方式來完成這些目標,包括脊椎內視鏡減壓手術、椎間融合配合精準椎弓釘固定等技術。
內視鏡脊椎手術精準減壓、併發症低 多數隔天就能下地走
劉哲瑋醫師表示,脊椎內視鏡減壓是一種利用內視鏡的微創手術。醫師只需在背部開一個約0.5~1公分的小傷口,放入細長的內視鏡和特殊器械,直接到達椎管內部病灶。透過高清攝影畫面,醫師可以清楚看到神經周圍被壓迫的組織(例如增生的骨刺、突出的椎間盤、肥厚的韌帶),然後精準地移除這些壓迫物以釋放神經。
內視鏡手術傷口很小、對周圍健康肌肉組織的破壞少,出血量也少,感染機率較低,加上視野清晰,神經辨識更容易,因此術後恢復快、併發症風險低。根據臨床經驗,內視鏡減壓術後疼痛通常能立即改善,大多數患者手術隔天甚至當天即可下床活動。
脊椎滑脫嚴重 需「融合固定」穩住
如果椎骨滑脫導致脊椎明顯的不穩定,光是減壓還不夠,醫師會同時進行「椎間融合固定手術」來加強脊椎的穩定性。
劉哲瑋醫師解釋,所謂椎間融合,就是在被移除壓迫物後,將兩節不穩定的椎骨固定一起,使其逐漸長成一整塊骨頭。醫師會將一個小型支架(椎間椎籠 cage)放入滑脫的椎骨之間,以恢復正常的椎間高度,並填入自體骨或人工骨讓骨頭日後長合。同時,會在相鄰椎骨上鎖入椎弓根螺釘(俗稱骨釘),並以固定桿將螺釘連接加壓,像幫脊椎上「內建支架」一樣,將滑脫的骨頭穩定鎖住。
日常習慣影響恢復速度 復健與自我照護是關鍵
手術只是治療的一部分,復健與自我照護也是恢復的關鍵。劉哲瑋醫師強調,每個人的恢復速度不同,但只要配合醫療團隊、採取正確復健與生活習慣,就有機會重返健康生活。退化性脊椎滑脫並不可怕,只要早期治療、持續照護,經過治療也能自在生活、恢復健康!
【延伸閱讀】
6旬翁腰痛、腿麻 電腦導航微創治療脊椎滑脫 隔天下床行走
坐姿不良、常彎腰、仰背? 當心「脊椎滑脫」上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6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