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難呼吸別只想到心臟病!當心「過度換氣」惹禍 心理師教改善方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胸悶、呼吸不過來,以為自己心臟病發!」 40歲的全職媽媽阿芳,最近因突發胸悶、喘不過氣,讓她焦慮不安,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加上受親人心臟病過世陰影,讓阿芳擔心自己是心臟病發作,嚇得趕緊就醫。經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心臟科與神經科檢查後,先排除心臟或自律神經問題,醫師轉介她至精神科,才發現她罹患的其實是「過度換氣恐慌症」。
常被誤認為心臟病 女性恐慌症風險比男性高2倍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心理師洪美蘭表示,「過度換氣」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身心反應,通常與情緒緊張、焦慮或壓力過大有關。當人們呼吸太快、太淺時,身體會吸入過多氧氣、排出過多二氧化碳,導致出現胸悶、心跳加快、手腳發麻、頭暈等不適感,讓許多人因此誤以為自己心臟出了問題。
洪美蘭心理師指出,研究發現,18至64歲成人中,約7%女性與3.3%男性罹患恐慌症,女性罹患恐慌症機率,約是男性的兩倍,推測可能與荷爾蒙變化及較高的情緒敏感度有關。
恐慌發作常陷惡性循環 擺脫過度換氣焦慮有撇步
洪美蘭心理師提到,過度換氣與恐慌發作的誘因,有時與像是考試、搬家、結婚等明顯的壓力事件相關;但有時是源自過去的創傷經驗、長期壓力累積或觀看災難畫面等不易察覺的因素。初次發作時的強烈不安感,往往會讓人對再次發作產生焦慮,進而形成惡性循環,若未及時處理,容易演變為恐慌發作(panic attack)。
洪美蘭心理師建議,透過專業心理治療,尤其是認知行為療法(CBT),能協助患者辨識並修正過度焦慮的思維模式,學習理性面對身體不適。她提到,民眾可嘗試配合簡單的放鬆與呼吸練習,例如「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氣1至2秒、吐氣6至8秒,持續5到10分鐘,有助穩定情緒。另外,也可透過正念冥想與社交支持,如向親友傾訴、參與支持團體,都能有效減輕焦慮。
「塑膠袋呼吸」恐釀缺氧危機 出現胸悶盡快就醫
不過,洪美蘭心理師也提醒,坊間流傳「用塑膠袋呼吸」來緩解過度換氣,這並非萬靈丹,反而會提高缺氧風險。若頻繁出現胸悶、心跳異常或呼吸困難,應盡快就醫,先排除生理疾病,再由精神科或身心科進一步治療。透過專業協助與自我調整,協助穩定情緒、掌握放鬆技巧與情緒管理,遠離恐慌與過度換氣困擾。
【延伸閱讀】
青少年常呼吸不順? 當心是身心壓力誘發「過度換氣症候群」
心悸、胸悶又找不到原因?中醫提醒:當心「胃心症候群」在作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7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