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裝作很能幹?佛教揭開現代人的「內心代謝症候群」

總是裝作很能幹?佛教揭開現代人的「內心代謝症候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因為對「辦不到的自己」感到丟臉,所以先扮演「辦得到的自己」吧──這樣的過度修飾正是痛苦的來源。倒不如一開始就坦白表示:「我不擅長○○。」

像這樣打開天窗說亮話,生活也會比較輕鬆。

過度修飾的部分還只有一兩個部分的時候或許還無所謂,最可怕的是過度修飾一個部分後,後續又為了掩飾這一點衍生出新的過度修飾,進而產生惡性循環,甚至會伴隨著不斷膨脹的擔憂與妄想。

「我無法再繼續說謊了。」

「這個謊言遲早會被拆穿吧?」

這會對精神造成多麼大的負擔啊。原本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加以強化,內心卻會因為這些負擔而衰弱,進而失去尋覓優勢的餘力。

佛教將人類像這樣受困於妄想中的狀態,稱為「執著」。換成比較現代的表達方式,就是「內心的代謝症候群」。

內心代謝失衡 現代人最常忽略的心理健康

如各位所知,代謝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等,導致身體裡堆積過多脂肪的狀態。而代謝症候群有時也會侵襲內心。

舉例來說,儘管擁有美滿的工作與家庭,卻無法趕到慶幸,每當看到他人的工作與家庭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或是看著別人的高級車與自己的普通車,就會想要換一台「更好的車」。

「我才沒有這樣。」提出否認的你請打開自己的衣櫃,裡面是不是塞滿了對自己來說根本穿不完的衣服,甚至有許多都只是一直放著而已呢?或許還有買了卻徹底忘記的衣服。儘管如此,你應該不會因此覺得「我應該一輩子都不必再買衣服了」。

現代人追求的「更多、更多」總是永無止盡,往好的方面去想就是「很上進」。從某個角度來說,反覆追求「更多、更多」確實是成長的原動力。

但是追根究柢,執著是很痛苦的。

持續追求「更多、更多」,讓人不管獲得什麼都無法感到滿足,同時也無法逃離這個空虛的人生。

治不好心裡的不滿足 佛教的「少欲知足」是最佳處方

內心的代謝症候群與身體的一樣,都是需要治療的──請各位記住這個觀念。

佛教會以「少欲知足」戒除內心的代謝症候群。意思是降低自己的欲望,懂得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足。

釋迦牟尼佛圓寂前最後的教誨《佛遺教經》中,也提過類似的事情,這邊就介紹已經翻譯成白話文的版本:

「知足的人即使過著必須席地而睡的生活,內心仍會安樂幸福。但是不知足的人,即使住在天上宮殿般的地方,仍然無法感到滿足。不知足的人無論多麼富裕,內心都很貧乏。」

對凡事都秉持著感謝的心情,就是通往少欲知足的道路。

學會慶幸當下 內心富足的開始

「這樣已經非常充足,令我感到慶幸。」只要能夠抱持這樣的想法,那麼當下所在的場所與當下這一瞬間起,內心就會變得富足。

我很慶幸現在能夠像這樣工作。

我很慶幸現在能夠像這樣用餐。

我很慶幸自己能夠生存。

保持這樣的狀態,遲早能夠體悟到自己已經在諸法無我的關係性當中,成為「具有功能性的自己」,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值得令人慶幸的了。「辦不到的自己」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同時也是無可替代的。當我們能夠這麼想的時候,執著就會慢慢淡化,內心也會逐漸充滿溫暖。

本文來源:《低調安靜做自己》,平安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生氣讓你失去力量! 「少林精神」教你重啟內心平靜、化解負面情緒

「內心不安卻裝沒事」 如何修復感情依附創傷?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0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