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才到留才:打造僑生在臺發展完整生態鏈,助力臺灣國際競爭力

從育才到留才:打造僑生在臺發展完整生態鏈,助力臺灣國際競爭力

面對全球人才爭奪與少子化衝擊,臺灣必須未雨綢繆、強化國際人才布局。僑務委員會近年積極推動「僑生留臺就業」政策,從制度鬆綁、政策引導、實體活動到數位平臺,建構一套完整的僑生職涯發展系統。日前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在Podcast專訪中,暢談自身政策推動歷程與願景,並結合近期僑生就業博覽會的實施成果與產業媒合成效,勾勒出未來臺灣如何透過僑生強化國際競爭力的藍圖。

看見僑生價值:文化兼容、語言雙通、潛力無窮

徐佳青表示,僑委會相當關心僑生在臺灣的學習與生活情況,畢竟這些年輕人離鄉背井、獨自來臺打拼,「我的心情就像是他們的媽媽,我們有義務把他們照顧好。」她說明,每次與學校校長、董事、主任、組長、老師們座談時,都會強調:「這些孩子不是外國人,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徐佳青指出,臺灣正面臨少子化危機,而這些僑生若能被妥善照顧與培育,未來20到30年將成為支撐臺灣社會與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們愈真心對待他們,他們回饋臺灣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她對學校的要求始終很高,期望教育單位能用心陪伴這些學生成長,讓他們真正融入臺灣、愛上臺灣。

徐佳青也特別強調,近年僑生來源國家已有顯著變化,不再如早期以馬來西亞與香港為主。現在僑生人數成長最快的來源國為越南、印尼、菲律賓與緬甸,反觀馬來西亞呈現持平趨勢,香港則因國安法等因素,許多家庭選擇移民或限制出境,來臺人數顯著下降。

徐佳青坦言,初接下僑委會職務時,對「僑務」的概念仍相當模糊。透過逐步認識,她發現全球臺灣僑胞超過200萬人,無論是移民、經商、宗教、教育等背景,都在當地社群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僑民子弟來臺就學,習慣臺灣生活、接受本地教育,同時保有母國語言與文化,是少見具備「本地化」與「國際化」雙重特質的潛力人才。

她舉例:「像馬來西亞的僑生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接受華文教育,又希望能習得國際接軌的能力。這些孩子來臺後,不但適應良好,語言能力強,對臺灣企業拓展東南亞市場,是不可多得的橋梁人才。」

臺灣是東南亞僑生首選:生活安全、物價合理、教育水準高

臺灣對東南亞國家具備高度吸引力,不僅因文化與語言的相近性,更在於其卓越的科技實力與產業發展潛力備受國際肯定。尤其在半導體、資訊科技(IT)、醫療生技等領域,臺灣的技術領先與創新能力持續受到關注,並帶動相關產業蓬勃發展,形成穩健的經濟結構。這樣的發展態勢不僅強化產學研合作,也讓僑生與其家庭對臺灣的教育與就業前景充滿信心,進一步促成他們來臺學習與長期發展的動力。

根據僑委會彙整近期各項就業與趨勢觀察,臺灣因物價低於日韓、生活品質高、醫療完善,成為東南亞僑生的留學優先考慮之一。徐佳青指出:「僑生都說,臺灣像日本一樣便利,但生活成本卻親民許多,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她也觀察到,許多僑生原本目標是美國、加拿大,後來轉而選擇臺灣,是因為臺灣同時保有中華文化與現代教育制度,更容易在此找到文化歸屬感與生活連結。「僑生愛上臺灣的便利、自由與人情味。」

政策鬆綁、平臺優化,打造留才友善環境

為因應少子化與勞動力缺口,僑委會與勞動部、內政部等部會協調,逐步鬆綁僑生留臺工作規定,並建置「僑生i就業」平臺,整合就業訊息、履歷健診、政策懶人包與i僑卡認證功能,提供僑生完整的職涯服務。

徐佳青表示:「以往僑生畢業後若找不到工作就得離境,現在我們導入評點制與產業媒合機制,希望讓他們留下來,把所學貢獻給臺灣。」

此外,僑委會也協助企業刊登職缺、辦理說明會等,希望建立「從校園到職場」的完整就業發展網絡。

針對制度面,徐佳青指出,勞動部也與時俱進,逐步調整原有的規範限制。過去僑生留臺工作受到名額「天花板」的限制,如今這些上限已取消,評點制也逐漸放寬,只要是在臺灣念書畢業、有兩到三種語言能力,又有實習經驗的學生,幾乎都可以輕鬆跨過70分這道門檻,很多學生甚至都能拿到90或100分以上。因此,透過評點制成功留在臺灣的僑生也愈來愈多,為臺灣勞動市場注入新活力。

她也補充提到,「產學合作專班」近年成效顯著,特別在餐旅、資訊、製造等專業領域,由僑委會與技職院校、企業三方合作,安排僑生實習與預聘計畫,讓僑生在學期間即與企業建立連結,畢業後無縫接軌進入職場。這類模式已逐步複製至中南部校院,並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形成區域型產業人才培育鏈。

她進一步強調,僑委會在海外推廣產學專班時,不僅使用英文或華語,更特別安排使用當地語言,深入最在地的學校,將真實而清楚的資訊傳遞給第一線的學生、家長與老師。她說:「我們不希望他們只是被一些華麗的宣傳吸引,而是要讓他們充分了解我們的產學專班在做什麼,未來到臺灣後能有所準備、有所發展。」這種貼近地方、講求實質內容的方式,也逐漸獲得東南亞各國學校與社群的高度認同。

僑生就業博覽會推動產業鏈結,提升職涯能見度

僑委會近年辦理僑生就業博覽會,創造僑生與企業面對面互動的機會,提升其職涯探索與實習、就業媒合的機會。委員長徐佳青在訪談中提到,這類活動不僅幫助僑生了解各產業的實際需求,也讓企業認識僑生多語與跨文化的優勢。「我們不只是要辦活動,而是希望建立一個持續運作的平臺,讓僑生找工作不是靠運氣,而是有系統、有方向地來發展。」

建構國際人才「蓄水池」,強化臺灣競爭力

對於臺灣整體人力市場而言,僑生具有補位、補缺與轉型三大功能。首先,他們補足產業缺工缺才;其次,其語言文化能力,有助企業跨境布局;第三,僑生多數具備技術專長與高度學習力,能快速轉換角色,支援產業升級與數位轉型。

徐佳青認為,人才戰爭的時代,臺灣不能只靠本土人口,而是要打造一個「友善國際人才生態系」,讓願意留下來的僑生,變成臺灣的「自家人」,成為產業升級與國家發展的動能。

她在訪談中語帶堅定地說:「我們不只是要留人才,更要讓他們願意留下、留下之後有舞臺、有未來。」

社會融合與制度前瞻,打造成熟移民國家形態

徐佳青強調,臺灣未來勢必會吸納更多境外人才來臺定居與工作,逐步邁向成熟的移民國家。她指出:「其實我們的移民結構已經越來越開放,我們也正在積極為此做好準備。」她期許臺灣成為一個公平、友善、重視人權與多元價值的社會。

她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許多看似成熟的移民國家,內部仍存在不少結構性歧視與社會衝突,因此臺灣必須提早鋪設「社會融合」的基礎。「我很注意這個問題,因為只要出現一個負面案例,就可能被過度放大報導,破壞我們的努力與信任。」

她補充,從近年僑生結構變化可看出趨勢轉變,移出臺灣的人口逐年下降,反而是選擇來臺學習與生活的人持續增加,這是國際信任臺灣的重要指標,也是社會轉型的契機。

用制度與溫度,迎向全球人才新時代

臺灣曾在400年前因大航海時代站上國際舞臺,如今面對新一波的全球移動潮,徐佳青與僑委會團隊正努力「以開放透明且具系統性的政策迎接全球人才」,讓臺灣再度成為國際人才的樞紐。

僑委會未來將持續擴大僑生政策效益、強化與學界與企業合作、打造涵蓋政策、生活、就業的整合型服務體系,讓更多僑生在臺灣找到安身立命的舞臺,並為臺灣的未來注入源源不絕的國際動能。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