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山、斷電的泰北教學日常 績優役男莊哲瑜用遊戲翻轉傳統課堂學習
「既來之,則安之。我就走到底,好好當老師。」原本想從事設計領域的莊哲瑜,升大學時意外考取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從此踏上教職的路。勇於擁抱挑戰的他在2024年畢業前夕,毅然申請僑教替代役,隻身前往位於泰北清萊府山區的淨心中文學校,展開為期10個月的教學挑戰。
學校距離清萊市區約有兩小時的車程,常因自然災害而斷電斷網,倒塌的路樹需要親自搬離道路,教學環境原始,老師將黑板顏料塗於牆面後便直接書寫教課。莊哲瑜身處深山,不一樣教學環境與生活體驗,都成為他的日常。這段經歷與全心投入讓他榮獲內政部核定為114年上半年績優替代役役男。
泰北初來乍到 山林間用泰語教華語
莊哲瑜擔任小學導師,教授數學、華語、三字經與弟子規。因為學生少,從招生、課表安排、環境整理等庶務,都是由莊哲瑜帶領學生一同完成。他分享,村落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當地使用語言包含泰語、華語、蘭納語;即便大學曾修習泰語課程,有時仍聽不懂對話,需要在地老師於家訪時擔任溝通橋梁。
「老師我們聽得懂中文啦!」為了管理學生,莊哲瑜有時會開口和學生們說泰語,初期難免遭受學生們的嘲笑。
不畏學生的玩笑打擊,他在教學期間努力抽空進修泰語,「學生會拿手機翻譯,請我說泰語,他們覺得老師學泰語,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華語文。」他舉例「但是、然後」等抽象的概念與連結詞,無法透過比手畫腳解釋詞意,只能透過泰語直接表達。
克服教學困境 從學生觀點出發
淨心中文學校依照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分班,而非年齡。莊哲瑜從教學中觀察發現,當地學生學科能力與臺灣同齡學生相比,普遍再低一至二年級。
「早上到泰國學校上課,有些學生放學後要回家採茶種田,晚上再到中文學校上課,週六還要來中文學校上一整天的課。」莊哲瑜看著學生爬山坡採玉米、互相呼叫忙於務農還沒有到班的同學,他理解學生的疲累讓學習的專注力已到達極限;且學生於生活中應用華語的機會有限,難免對學習較無熱忱。
莊哲瑜發現無法在教學現場應用大學和教師實習期間所學的理論,他決定將自己「歸零」,從頭學習和學生相處互動,並思考如何將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
「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可能是學生最適合的方式。」他嘗試轉換視角,教學前先思考學生能不能理解內容;再回到學生視角觀察,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更容易吸收課程。
教學結合遊戲跑跳 引起華語學習興趣
面臨學生不想寫作業、只想出去玩的情況,莊哲瑜善用「遊戲化教學」等方法,帶領學生回到教學的情境裡,並利用「時間」彌補落差,在下課或放學後,陪伴進度落後的學生將作業完成。
莊哲瑜舉例,如賓果遊戲、正體字筆畫接力,讓學生兌換零食與獎勵;更帶學生走出教室,一邊跳格子、一邊背誦弟子規,成功吸引學生積極投入課堂。他認為不要讓學生對華語失去學習興趣是重要先決,所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學生回家就可以放鬆玩樂與休息。
班級人數隨著年紀遞減,中學離家遙遠,學生升學意願低落。莊哲瑜和學生分享臺灣的照片,鼓勵學生持續學習華語,走向更遼闊的世界。
耐心耕耘 讓時間見證教育的力量
莊哲瑜說,大學期間教授再三叮嚀,身為師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在泰北的教學現場,不一定能完全運用。「我認為應該是『師者,所以船到橋頭自然直!』」他笑著解釋,在泰北教書不能急著追求進步的成果,相較之下,讓學生能在課堂吸收所學,有持續學習的動力更為重要。
莊哲瑜說,雖然他無法跟學生保證,學習華語能獲得多大的成就,但期許自己在學生心中播下「老師以前有教過這個!」的回饋種子,在未來某一天盛開。
結束役期後,莊哲瑜回到服役前考上的宜蘭公正國小擔任雙語教師,發揮泰北常用的圖像式教學,幫助學習力較低落的學生吸收課程內容。他笑稱在泰北教學的日子是「備課」,讓他學習將腳步放慢,回到臺灣後,他也會和學生分享在泰國的所見所聞。
「畫一個地圖,讓時間把道路填滿。」莊哲瑜感謝僑教替代役的管道,讓他在泰北體驗不同的教育與文化,也萌生將來到其他海外僑校擔任教職的想法。面對未知的未來,莊哲瑜將持續把學習知識的快樂分享予學生,讓時間帶領他站上下一個講臺。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