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生職人誌】印尼劉文亮跨越自我挑戰科技業 熱力青春躍校園

來自印尼雅加達的劉文亮,從一位華語不太流利的大學新鮮人,一路過關斬將,跨域學習化學工程、生物材料研發和半導體等相關知識,今年如願加入科技巨頭台積電(TSMC)的工作行列,並成為主管人員。來臺8年,他不斷把握機會、超越自己,開啟了他無可限量的人生前程。

 

海外高中推薦入學成東風 協助僑生渡海求學

劉文亮的祖父來自廣東梅縣,家裡平時講的是接近客語的方言。2017年,自高中畢業的他為了學習華語,起心動念決定到臺灣求學。當時國立臺灣大學系統(國立臺灣大學、國立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有一個「海外高中推薦入學計畫」的單獨招生管道,能讓僑生憑著在學成績及學習計畫免試入學。在師長的推薦及鼓勵下,劉文亮如願考上臺科大化工系。

劉文亮的華語是來臺前三個月才開始惡補的,剛來到臺科大唸書時,雖然教課書上是英文原文,但教授講課仍使用華語,這讓他在臺灣第一年的學習感到挫折。幸好學校每天晚上六點到九點開辦華語課,協助外籍生,很快地他也跟上同學們的腳步。

大三那年,劉文亮參與了臺科大校內「快速通道計畫(Fast-Track Program)」,可以校內直升材料科學研究所,並獲得獎學金。自律的他僅用三年半就完成學士學位、一年半完成碩士學位。

除了學生本份,這五年來豐富的校園生活更是劉文亮在臺灣生活中精彩的一頁。

 

臺科大印尼文化節 團結情誼活力青春

臺科大每年約有200多位印尼學生入學,為了照顧這些遠渡重洋的莘莘學子,學校除了鼓勵印尼僑生成立「臺科大印尼學生會(NTUST ISA)」以外,每年還會舉辦「臺科大印尼文化節」。劉文亮記得,印尼文化節鼓勵同學們上臺表演家鄉的歌曲、舞蹈及文化,當時他負責活動流程的規劃,確保演出順利進行;籌備期間也會到水源商圈、師大商圈週邊聯繫印尼店家,尋求贊助及協助宣傳,讓這些印尼朋友都能共襄盛舉。

熱力十足的劉文亮還參加了臺科大的游泳校隊,每天早上六點晨訓到七點,開啟一天的學習。到研究所時,他還擔任了印尼學生會的會長,協助一樣來自印尼的學弟妹適應校園生活及種種規範,讓他們能更快融入臺科大及臺灣生活。

 

勇於踏出舒適圈 語言優勢跨界挑戰科技前線

劉文亮進入臺科大材料科學研究所,正值Covid-19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他觀察人們大量使用的口罩,其內膜的成份及染料難以自然降解,必然會給環境帶來極大的負擔。這個現象激發他投入研究能被自然降解、過濾無染物的海綿。

劉文亮說,臺科大最厲害的就是研發能力,而且相當注重研發物的實用性,「既然都來到這裡了,那就要勇於嘗試。」這樣的挑戰精神,也替他未來的職涯埋下伏筆。

畢業後的劉文亮並沒有選擇環境工程相關的職業,而是進入了半導體大廠艾斯摩爾(ASML)擔任客戶支援部門(Customer Support)的機臺工程師,負責EUV光刻機的維修工作。看似唐突的跨界挑戰,面對這樣的疑問,他絲毫沒有猶豫地說:「臺灣最有實力的產業就是科技業,我想要嘗試看看。」

雖然缺乏半導體的本科知識,但來自印尼的劉文亮先天具備的英文能力及積極進取的精神,受到ASML青睞,願意提供完整的培訓。當時和他共事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才,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Speak Up」,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及溝通。或許是在學時擔任學生會長的經驗,讓他的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備受肯定,到職兩年便晉升主管職。

不過,他的挑戰並未結束,正如他所言,臺灣科技業中最強的就是台積電。今年他順利圓夢,如願進入了台積電的企業規劃組織(Corporate Planning Organization),負責管理及規劃整個廠區的機臺設備。

不斷突破自我的劉文亮,未來他還希望繼續留在臺灣工作、拿到居留權,他說:「當初離開印尼、脫離舒適圈,就立下不斷挑戰自己的約定,就看路會走到哪。」

 

Related posts

  • Comment ( 0 )

  • Trackbacks are closed.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