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二代的轉型力量 泰國青商潛力之星張桂銘注入文創與永續新思維
「不要放棄自己。」是泰國青商張桂銘投入接手泰天寶國際有限公司10年來的註解。在泰國的傳產現場,他以臺商二代之姿,加入文創思維與永續實踐,帶領公司走上品牌與企業責任的進化之路。
跨國成長 接班路從基層開始
張桂銘在臺灣出生,因父母早期在泰國經商,於2008年成立泰天寶國際有限公司,他經常往返臺泰兩地,也曾就讀泰國國際中華學校,求學足跡跨越臺灣與泰國。透過與不同國籍與文化背景的人相處,他坦言最大的收穫是「國際觀」及中、英、泰三種語言能力,這都成為日後步入當地職場的養分。
小時候的張桂銘對於爸媽經營的塑膠產業認識不深,大學主修財務管理,是認為具發展性、講出來體面。直到10年前加入泰天寶,他在採購、品管等業務層面,才意識到財務專業可以運用在家業上,體會到「人生每一階段的選擇,都是為未來做準備」,深入認識企業營運與市場動態後,再著手探討人力、財務或生產管理等機制,也較得心應手。
泰天寶以PP、PET、OPS等塑膠材料及各類紙材,生產製成塑膠杯、便當盒、紙杯及紙盒等食品包裝容器為主,目前在泰國約有400多名員工,年營業額約20億泰銖,並在新北市深坑區設有廠房,主要供應商包括南亞塑膠、遠東新世紀、中石化、沙特(Sipchem)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跨領域觀察跨國借鏡 傳統產業注入新思維
張桂銘在大學接觸文創領域的經驗,讓他學會行銷、活動企劃與品牌經營的思維,這些寶貴經驗也成為他日後經營傳統產業的重要養分。他將文創思維融入公司營運,藉由贊助文創活動或選美比賽來達成品牌曝光的策略,「觀眾會先受到活動吸引,品牌就有機會被注意到,便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他認為,在現代,一個產業如果僅依賴單一資源,很容易被市場淘汰。因此跨領域整合、創意行銷及維持企劃思維,才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
作為臺商二代,張桂銘不僅在傳統產業行銷找到突破點,回歸生產品質的根本,他更以泰天寶於 2008 年取得 ISO 國際標準認證為基礎,在 2014 年接手公司後積極推動申請泰國工業標準研究院(TISI)認證,並最終於 2023 年成功取得。同時,他也體認到,製造業在節能減碳的議題持續受到高度關注,「臺灣是步調比較快,不確定何時泰國也會發展塑膠、紙類等製品的緊縮政策。」為因應全球ESG趨勢及潛在的政策變動,他很早就開始研究塑膠回收機制,並以建立循環系統為目標。
今年4月,張桂銘返臺參加僑務委員會「僑臺商綠色競爭力研習班」,他坦言像是「進修」,對循環經濟有更多視角的認識後,能更精準對焦在未來塑膠產業的發展需求。
放慢腳步 讓信任帶路
在營運策略與未來發展的步調中,張桂銘憑藉觀察不同市場、借鏡臺灣經驗來調整發展方向,然而,一間企業的運行與個人的成長都脫離不了「人際關係」這道課題。
張桂銘分享,剛進公司時最難適應的,是與當地員工的相處方式。對許多當地資深員工而言,他是「空降部隊」,一開始難免有戒心,加上泰國人做事節奏比較慢,相對急性的他,常覺得推進速度太慢、溝通效率不如預期,一旦催促,就可能破壞與員工之間的信任。
這段磨合期讓他體會到「換位思考」的重要,與其想著改變當地人的工作習慣,不如先按下暫停鍵,嘗試去融入和理解,再慢慢調整溝通的方式,「急也沒用,要先讓他們信任你,事情才會動起來。」他說。
這番領悟也在張桂銘參與多個臺商社群活動中,反覆驗證。他坦言,後來每當遇到低潮時,他會選擇暫時抽離現場去思考,若剛好參與商會或僑委會舉辦的活動與課程,透過與臺商前輩或青商夥伴交流,那更是一場重新獲得力量的及時雨。
從參與到承擔 無心插柳走入僑界社群
在公司內有人際磨合之外,張桂銘也從僑界找到新的連結,但說起當初走進商會,許多開端只是受朋友的邀約,偶爾充充人手空缺。沒想到這援手一伸,從打球、辦活動、餐敘交流開始,張桂銘逐漸融入臺商社群,甚至被推舉擔任商會副秘書長、理事,他的心態也從「只是來聚會」到「主動分擔責任」。「擔任幹部以後,責任感自然會出現。」對他而言,只要在其位,就該把事情做好。
因為這段無心插柳的經歷,張桂銘體會商會組織所匯聚的資源與人脈,是如何織就不同產業及世代的連結;如今,他是泰國臺灣商會聯合總會副總會長,也即將接任泰國拉加邦臺商聯誼會會長,在泰國僑界及商會社群持續深耕。
張桂銘在商會眾多前輩的鼓勵下,下定決心報名2025年全球青商潛力之星選拔,獲獎後,他體悟到「老二哲學」的奧義,也更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不用強出頭,因為價值一直存在,人生也遠不止如此。」他也鼓勵臺商二、三代,以及創業的青商,多接觸商會,建立人脈、拓展資源。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