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烏龍退票到司法還公道:一場市場秩序的考驗
文/編輯中心
在資本市場中,信任往往比資金更珍貴。近期(2025/08/29),台北地方法院裁定:隆銘綠能(3018)所涉的兩張本票屬於「無效本票」,執票人不得再向公司追討;高雄地院也早已同意暫時狀態聲請,禁止執票人行使票據相關權利,最終司法為公司還清白。然而,這場始於制度空隙的退票事件,已為台灣市場秩序與投資人權益敲響了一記警鐘。
一紙「本票」引發的社會效應
這場風暴始於 2025-06-27:宏昇營造未經協商或提醒,突襲性提示兩張本票,導致隆銘綠能未能即時處理而被登錄退票。股價應聲從約 20 元急挫至 15.8 元,證交所亦「果斷地」將其股票列為全額交割股。這些措施原本是市場防範風險的機制,卻在真相尚未釐清之前,讓一家企業的信譽瞬間受創。
制度設計與反應機制的啟示
市場機制與交易平台採取措施,如將股票列入「全額交割」,本意是控制風險、保護投資人安全,並非判定公司違法或缺乏信譽,而是基於交易異常與波動所設的風控機制。
至於本票這一金融工具,其效力需視票面要件是否完備、是否合法,最終仍須由司法釐清。這些細節往往容易被忽略,卻攸關企業存亡。尤其在此案中,金融端未能即時辨識票據的真實效力,使得風波擴大,更突顯制度層面的檢討必要。
危機中展現的責任感
即便在退票風波最激烈的期間,隆銘綠能並未選擇退縮,而是積極聲請法院暫時狀態,並依法求償,力求捍衛股東與員工權益。這樣的作為雖無法立即挽回股價,卻彰顯了團隊在逆境中承擔責任的態度。
轉危為機的契機
如今法院已還其清白,正是市場重建信心的時刻。不論是主管機關、交易所或媒體,都應藉此契機檢視並反思制度中的防弊空間與應對滯後;而隆銘綠能則可將這段經歷轉化為提升透明度與溝通效率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從這場危機中展現出韌性與責任的團隊,值得投資人與社會給予第二次機會。信任不是憑空而來,而是透過一次次困境中的選擇累積而成。若能在後續逐步恢復正常交易、強化制度與營運,公司重回市場信任就不只是願景,而是切實可行的目標。
原始新聞來源 從烏龍退票到司法還公道:一場市場秩序的考驗 臺灣郵報.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