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故事遇見資本:臺北的影響力投資進行式
【記者陳昱成/台北報導】
政府搭橋,讓創意不再單打獨鬥
近年來對文創領域的投資案逐年增加,但資本對文創的投資仍有許多遲疑因素,如回收期長、計畫變數多等,因此,政府的角色不只是推手,更可以是領投人與共投者。同時,臺北市長蔣萬安也認為應把文化內容帶入城市發展,驅動城市的創新與產業活力,並在制度、資源上給予協助,在國際上許多亮眼的案例逐漸發揮影響力,以及永續考量下商業回報衡量多元性的當下,文創產業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
為響應產業環境的可能性與臺北市的城市未來定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啟動「文化創意永續培育計畫」,作為全臺文創產值最高的城市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回應,該計畫聚焦於四大核心──內容力、品牌力、技術應用與永續策略,不僅提供資金支持,減輕文創業者初期商業化壓力,更導入顧問輔導機制,協助入選團隊梳理商業模式、對接市場資源。透過這樣的設計,文化局讓創意不只是被「扶植」,而是被理解與投資,開創出文化產業「可被規模化的創新模式」。文化局長蔡詩萍更與文化內容策進院強強聯合,臺北市文化局先補助有潛力的文化專案,再由文化內容策進院接手,針對其重點項目評估投資,一旦鏈結順利銜接,將帶給現在仍較微型的文創業者更周全的資源支持。透過這樣的機制,希望這些優良的文化業者能有更多機會持續發展,直到被更多的人看見、給予更多的支持,投資也是其中一個目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下,養成更強的文化實力。
根據《2023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全臺文創產業總營業額已達新臺幣 1 兆 1,281 億元,占 GDP 約 4.78%,創歷年新高。其中臺北市的文創廠商數量與營業額皆居全臺之冠,展現出內容創新的核心能量與商業轉化潛力。值得注意的是,超過 86% 的文創企業資本額低於 500 萬元,顯示產業活力來自無數小型創作者與團隊。透過 IP 開發、商業轉譯與投資機制,文化創意產業正逐步形成新的內容經濟鏈,並在全球市場中找到立足點。
文化部近年來以「內容投資、國際鏈結、永續轉型」為主軸,透過文化內容策進院的投融資與加速服務,強化產業體質與商業化能力;而地方政府則扮演點火者角色,深入在地特色,放大城市潛力。這股中央與地方合力推動的文化創新能量,正逐步改變臺灣的產業結構,使創意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能被市場理解、被投資的價值。
臺北,亞洲創意資本的新坐標
2016年,林業軒與陳心龍在臺北創辦了「驚喜製造 Surprise Lab」,從一場在全黑環境中用餐的《無光晚餐》起步,結合劇場、餐飲與場景敘事,開創出臺灣沉浸式體驗經濟的先河。此後,他們陸續推出《微醺大飯店》、《落日月台》、《愛情城市》等作品,參與人次累積突破數萬、營收累積億元票房,更進一步將自有 IP《微醺大飯店:1980s》開發為影集,跨足國際內容市場。他們證明了,一個來自一張桌子的創意,也能走向投資與規模化的道路。

更早一點,2014年底創立於臺北的「臺灣吧 Taiwan Bar」則走出另一條文化創業路徑。他們以動畫轉譯知識,推出《動畫臺灣史》後迅速走紅,幾乎可以說是臺灣學生一定都看過的線上教材,也催生出「啤下組織」等角色 IP,發展出週邊商品與商業授權經濟。至今,臺灣吧的內容橫跨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等領域,累積數千萬觀看次數與百萬社群關注,成為臺灣知識型影像內容的重要品牌代表。
這些真實案例不僅展現出臺北市文化創業的多樣性,更揭示了一股新興力量:當創意內容與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連結,便具備了成為資本標的與市場商品的條件。文化與投資的齒輪正在咬合,而臺北市,正站在這場內容經濟浪潮的最前線。

當創意不再獨行、資本不再遲疑,城市就會長出新的產業肌理。中央以內容投資、國際鏈結與永續轉型定錨方向,臺北市文化局以「文創永續培育計畫」把資金、顧問與市場對接到位;一端連著創作者的內容力與品牌力,一端串起投資人的信任與耐心。驚喜製造、臺灣吧等案例證明:當故事具備可規模化的商業路徑,IP 能從舞台與螢幕走向更廣闊的產業鏈,累積的不只是票房與點擊,更是城市的競爭力。下一步,讓更多團隊被看見、被投資,讓公共與民間形成穩定的共創機制,讓臺北成為亞洲內容經濟最可信賴的「第一站」。創意值得被投資,而我們正在把這件事變成常態。
原始新聞來源 當故事遇見資本:臺北的影響力投資進行式 臺灣郵報.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