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創新城市行銷論壇」登場 從價值共創到文化信任,北商大以研究驅動城市品牌永續
【台北訊-記者劉湘琳 】
在全球城市競爭與永續轉型並行的時代,城市行銷(City Marketing)已不再只是吸引觀光客與投資者的短期行銷策略,而是建構城市價值與生活認同的長期工程。由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主辦、遠見城市學共同倡議的「2025創新城市行銷論壇——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落實」,今(10)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盛大登場,匯聚產、官、學、研各界頂尖專家、品牌策略家與城市治理團隊,共同探討如何以品牌思維推動城市永續與文化創新。
城市行銷的關鍵轉向:從宣傳導向到價值共創
論壇主題呼應全球城市行銷最新趨勢——從外在形象建構轉向內在價值塑造,強調「文化深度勝過數量擴張、跨域整合取代單點操作」。北商大以「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落實」為主軸,提出城市行銷應從傳統「推廣」模式,轉化為結合治理、文化、產業與居民生活經驗的共創過程。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校長任立中表示,許多城市仍陷於形象堆疊與口號操作的階段,缺乏能夠持續累積信任與歸屬感的品牌靈魂。他指出:「城市品牌的核心在於其『被信任的個性(trusted personality)』與『可共感的故事(shared narrative)』。城市行銷不只是節慶活動或議題操作,而是一種結合商業思維與社會實踐的治理策略。」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前瞻布局 成立「城市行銷研究中心」
任立中校長於開幕記者會宣布,北商大將於高等研究院下設立「城市行銷研究中心(Center for City Marketing Studies)」,投入研究經費與專業師資,建立系統性城市品牌資料庫,蒐整各城市在形象建構、政策設計與執行成效的實證資料。該中心將結合行銷學、公共治理與文化創意研究,為政府與產業界提供決策依據,提供的城市品牌治理模型。這項計畫象徵學界在永續發展與品牌治理上的積極承擔,期望協助臺灣各城市形成長期可延續的品牌策略與文化記憶體系。
品牌經營需長遠視角 拒絕短期化與口號化
任立中校長指出,城市品牌的經營與企業品牌相同,需長期累積品牌資產與文化信任。他提醒:「城市品牌是一種長期信任的經濟(economy of trust),若每年更換主題與口號,品牌就難以沉澱文化底蘊,也無法在居民心中形成認同。」
論壇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城市行銷應朝「治理導向、文化驅動、市民共創」的方向發展,形成從政策到生活的品牌生態系(brand ecosystem),使地方政府、企業與居民共同構築可持續的城市價值鏈。
政學對話共創魅力城市 居民是品牌的靈魂
活動現場嘉賓雲集,臺北市副市長林奕華與市議員陳炳甫分別以政策與文化視角致詞。林奕華副市長指出,台北擁有多樣化城市符號,包括台北101、大稻埕、流行音樂中心與大巨蛋等,隨著大巨蛋的落成,有更多的展覽、演唱會舉辦。市府將以主題式行銷(theme-based marketing)與場域串聯,推動觀光與商業共榮,打造「可體驗的城市品牌(experiential city brand)」。
陳炳甫市議員則強調:「真正的城市品牌必須從內部開始。居民的自我認同與情感連結,才是城市最深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他呼籲城市品牌推動應讓市民成為故事的主角,而非旁觀者。
四大主題議程 展示臺灣城市品牌的創新潛力
論壇議程聚焦四大主題:「國際形象與對外行銷」、「觀光節慶與城市發展」、「城市創意品牌」及「文化創意與城市故事」。
來自產業界與學術界的超過二十位重量級講者共襄盛舉,包括台灣大學名譽教授陳厚銘、經濟部商業發展署署長蘇文玲、商發院董事長許添財、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遠見雜誌副社長李建興及台北市商業處副處長江美玲等產、官、學專家。同步發表多項城市行銷創新案例,從文化策展、節慶品牌化到智慧科技應用,展現各城市如何以品牌識別系統(Brand Identity System)與在地故事(Place Narrative)強化辨識度與參與感,開啟地方治理與居民共創的新局。
以研究驅動實踐 北商大引領城市品牌永續新典範
論壇最後,大會主席任立中強調,北商大將持續推動「研究×行動(Research × Action)」雙軸策略,整合產官學能量,深化城市行銷學研究與在地實踐。他期許:「城市品牌不應只是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實踐。唯有讓市民參與其中,品牌才能被真實地活出與延續。」以學術研究為基礎、以社會實踐為路徑,正為臺灣城市開啟一個以創新、永續與幸福為核心的品牌治理新時代。
Comment ( 0 )
Trackbacks are closed.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