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Youtuber融融歷險記所拍攝的崁仔頂漁市,吸引民眾對於基隆夜間漁市的注目,影片中提到「崁仔頂漁市」雖然已經是凌晨時分,但攤商喊聲此起彼落,使夜晚的港都更熱鬧。基隆市臨海以漁業產業為主,亦延伸出以漁業節慶活動為主題的基隆鎖管季,至今邁入第16年。
年過七十的彭瑞祺不只是義隆魚行第三代掌門人,同時擔任崁仔頂漁市聯誼會會長。當問起彭瑞祺待在崁仔頂漁市有多久的時間,彭瑞祺笑著表示:「我就是在崁仔頂出生的啊!」彭瑞祺提到最初曾祖父母輩從內湖七號水門拖著牛車來基隆開業,就從漁市後方矮房開始築起,直到日治時期為了戰略物資築起旭川河兩側河岸,老一輩的商人便一起購買河岸新生地,再一起蓋出款式統一的紅磚房,也就是崁仔頂漁市的雛型。
從日治時期僅有四家魚行的規模,崁仔頂漁市光是孝一路上就匯集47家魚行,並供應整個北台灣的海產鮮貨。擔任漁行聯誼會會長的彭瑞祺表示,關於建立在地的自治組織過程十分曲折,過去民國48年先是成立「基隆海產工會」,後來因法律問題而被迫解散。彭瑞祺年輕時很有壯志,民國62年剛退伍便跑遍全台,了解各漁市的組織情形和銷貨模式,當時漁會在崁仔頂漁市旁建立拍賣場,其取締交易小組長期對漁市商行進行不合理的取締,彭瑞祺用自己苦讀六法全書的功夫提出反擊,為當地漁行爭取公道。至今,在市場內仍可看見「糶手」中氣十足的「喊魚仔」,每日漁市交易的行情就落在叫賣聲的字裡行間,保有傳統漁市難能可貴的交易文化。
曾經也是討海人的彭瑞祺,對於基隆當地的漁產資源相當熟悉和重視。當年他跟隨同行前輩,學習在海上捕魚的經驗,當年船體不大且設備有限,彭瑞祺和其他老漁人一樣,透過用手觸摸海水就可以得知水溫和天氣變化,進而掌握可以捕撈的魚種。提到崁仔頂漁市的魚種,彭瑞祺相當有自信的表示此地與其他漁市不同,由於北部海域有雙向洋流經過,可以捕撈的特殊魚種相當多元,也是吸引全台各地商人前來崁仔頂採購漁產的原因。話雖如此,彭瑞祺嚴肅的補充道:「海產資源不可能取之不盡。」在討海的數十年歲月裡,他觀察到基隆早已有許多高經濟魚種在漁業捕撈下絕種,不管是對於環境或是產業,都相當可惜。日前疫情三級在警戒下,漁市的生意僅剩原先的一成。地方政府攜手在地漁行積極配合政府「兩罩一套」的措施,讓基隆市內這熱鬧的一條街道能夠在安全且穩定狀態下持續運作,使夜晚的叫賣聲未曾停歇。